雅安地震灾区第一批修复加固学校和医院提前18天交付使用
粉妆玉砌网
2025-04-05 11:43:02
因此,拿税负来说事,会不会又一次唤醒了原来糊里糊涂的纳税人,变成了一次税法普及教育?因此,争论焦点由中国税负究竟高不高,延展到了是否让人‘痛苦、为何‘痛苦的阶段,简直就像一次税法的启蒙,而关于税负痛苦之争,必将会吵醒懵懂的纳税人。
我们所有指导思想的精髓就是为民众谋幸福,幸福中国就是上述指导思想的凝练与体现。第三、共产党立党宗旨的兑现为民众谋幸福是共产党的宗旨,经历了30年的革命、30年的斗争、30年的发展,到了兑现这个宗旨的时候了。
这些指导思想跨越了三个世纪、近二百年,经历的时代与历史有很大区别,他们之间存在矛盾,即使其中的某个指导思想也存在不同的解释。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提法只是口号,没有真正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今天我们真正感悟,幸福是人的终极目的,让所有社会成员幸福是社会的终极目标,社会主义就是以所有社会成员幸福为目标的社会主张和社会模式。这样,实际运行中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不了,并越趋严重,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以幸福中国为目标,就可统领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全世界开始了以国民幸福指数代替GDP作为发展衡量目标的探索。不管中央如何调控,各级地方政府GDP增长目标加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比如有关统计人员好像还有点顾忌脸面,没有把用于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以及资源勘探、电力信息、国债利息、金融监管等支出包括在民生开支之内。
除非及时改革,否则,我国很可能沦为一个高税收低福利国的负面典型。相反,今天中国的老百姓都在为这些长期的建设项目承受了相当的经济负担,不但包括提供初始投资的税收负担,而且包括在使用这些基础设施的过程中继续付费的负担。这个道理,国内近年来已经广泛接受。这办法就是发表一组统计数据,说中国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已经占全部财政支出的2/3。
这么一发挥想象力,政府开支中差不多就只剩下国防、外交这两项了公认的福利型开支,只能包括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这三大块。
照此逻辑,我如果从张三手里拿走十万块钱,买了辆车然后再以十万块租给张三使用,我也是造福张三了? 我绝不是说建设高铁等等的钱不该花。除非及时改革,否则,我国很可能沦为一个高税收低福利国的负面典型。相反,包括交通运输、农林水务、电力能源、资源勘探乃至环境保护,所有这些通常我们称为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类的投入,在中国目前这个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都有其必要性。仔细一想:难道这些高速公路是不收费、高速铁路是免费赠票的吗?我记得有关部门曾信誓旦旦地说,中国为修建高速铁路而发行的债券,是没有信誉危机的,因为高铁运营完全可以收回成本并盈利———也就是说,政府收了人民的税,作为投资建了高铁,再从使用高铁的人民手里收费赚钱———而居然说这是服务了民生。
比如有关统计人员好像还有点顾忌脸面,没有把用于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以及资源勘探、电力信息、国债利息、金融监管等支出包括在民生开支之内。有关统计人员完全有理由骄傲地宣布:中国政府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已经达到全部财政开支的99%以上。美国的税收负担和中国非常接近,相比之下,美国政府2010年这三项支出占公共财政总支出比例达到60.1%。我不是说我们凡事一定要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攀比,但是,也绝对不应该以一个民生型开支的概念,来文过饰非。
因为政府几乎绝大多数开销,归根结底,都可以说成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需要,是用于民生的开支。这么一发挥想象力,政府开支中差不多就只剩下国防、外交这两项了。
而美国在发达国家中,已经是全球公认的低福利国家。评价一个政府收税是否合理,税负是否太重,不能单看税率,还要看收来的税用在了什么地方。
仔细看一下那篇文章,其戏法无非是:将占全国公共财政总开支9%的农林水事务支出、6.1%的交通运输支出、6.7%的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7%的环境保护支出和1.7%的文化体育支出,以及其他开支,统统纳入统计为民生方面的支出,这样才得出个2/3之数。相反,今天中国的老百姓都在为这些长期的建设项目承受了相当的经济负担,不但包括提供初始投资的税收负担,而且包括在使用这些基础设施的过程中继续付费的负担。但是,正因为这些基础设施类的投入,它们的回报周期较为长远,当下的民众不会是它们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我觉得有关统计人员的想象力应该再丰富一点。这种双重负担是这一代普通中国人做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要我说,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谁敢说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不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谁敢说资源勘探、电力信息、金融监管等不是为了促进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从而终究也将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哪怕是国债利息支出,也可以说,我们借国债是为了经济建设需要,故而国债利息支出长期看也是服务于民生的。
甚至这两项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成是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帮助国内人民实现安居乐业,均属大大有利民生的开支。所谓用于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荒谬就荒谬在这里:它几乎是无所不包的。
只需一个小小的文字游戏,把福利开支悄悄换成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转眼间就把我国描述成了一个貌似高福利的国家。这个道理,国内近年来已经广泛接受。
而它和国际上公认的、切实为人民生活提供保障的所谓福利型支出,完全不是一回事。(作者系国际商业和公共事务专家) 进入专题: 民生支出 福利支出 税负 。
世界上那些高税收国家,几乎百分之百也是高福利国家。让人尴尬的是:我国税收节节高升,占G DP比例已经达到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而福利开支占G DP比例甚至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偏低的。按此标准,它们占中国去年财政支出的比例不过29.5%。比如有关方面实际上已经纳入民生开支范畴内的交通运输支出,表面上看,国家花了那么多钱修建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真是造福苍生的大好事。
如果规划得宜,从长远看是可以带来较好回报的。这办法就是发表一组统计数据,说中国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已经占全部财政支出的2/3。
而低福利国家一般也是低税收国家。有没有什么捷径,无需改革就能立竿见影地阻止中国滑向高税收低福利危机呢?最近,有关方面还真发明出了一个
美国债务3A评级如果需要5年-9年才能恢复,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全球金融市场会面对频繁的动荡,经济长期疲软,通胀会很难控制的局面。我们认为,中国过去不是救世主,这一次更不必采取特别救世政策。
所以应对当前的危机,最正确的做法是,在国内,短期内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通胀控制的一揽子政策,以应对美国国债评级下调,美联储变相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引起的美元贬值、资本流入和全球通胀的影响。国内外有声音提出,中国不可能再有能力像2008年成为全球经济的救世主。另外,中国已经探索和正在推进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正确之策。我们认为,美债评级下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有限。
中国没有必要采取像2008年那样的新一轮的经济刺激计划。如果全球认识到这一点,美国国债引发的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就可以成为全球经济近期真正走出危机,长期平衡经济,避免全球债务危机的契机。
全球需要正确判断形势,达成共识,采取正确的短期和长期合作的思路,美国国债引发的二次探底可能是全球走出危机的契机。事实上,在2008年危机以后,基于对2008年危机中深刻反思,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全面理解,对新一轮全球化可能趋势和特征的前瞻性判断,中国制定了刻不容缓的转型战略。
如果说欧元区各国的债务还有欧元区的利益悠关的各方联手以及动用全球在IMF的储备进行救助,但是最大的债务人美国出了问题,短期内恐怕只能是开动印钞机了。美国要重新迅速恢复国债信用,靠发新债还旧债是走不出债务依赖的陷阱的,以泡沫治泡沫也是走不出危机的。